我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鄉村造夢記》,以閩東屏南縣文化創意産業為背景,寫了一群滿懷激情的鄉村造夢者的故事。為了寫好這部作品,從2020年新年開始,我幾次赴屏南的文創村駐點采訪,訪談了縣鄉村幹部、外來駐創藝術家、在地農民和回鄉青年近七十位。我不太在乎時間效率,四下裡撒網,就是想事無巨細,就是想刨底窮根,希望采撷到始料未及的細節,讓現實生活來感動自己,激發起澎湃的抒寫能量。幾個主要人物的故事細節,都是在多人交叉的視線裡聚焦定型的。前後兩年時間的努力,終于完成了這部能感動自己的作品。
五年時間裡,屏南開展的文創振興鄉村,讓空心村華麗轉身,變成了讓世界矚目的網紅村,它真真切切是從泥土裡生長出來,而不是什麼人耗資修建了一個花圃,再移植幾棵奇花異草進來展示。這裡的成功實踐超脫了慣常思維,極具示範性,為振興鄉村的工作拓展出一條可資借鑒的新路子。
有很多人以為,當下開展的鄉村振興隻是農民、農村和農業這些事情,離城市人的生活非常遙遠,然而,事實上鄉村振興與每一位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信息化時代改變了整個社會格局。當下,我們已經進入工業時代的下半章,也就是說智能時代來臨了。轉瞬之間,機器人來了,大數據來了。智能時代揚棄傳統工業,就像工業文明揚棄農耕時代,一道閃電便翻頁了,連一聲再見都來不及說。高新技術産業一路走來,所到之處,傳統産業紛紛讓路,一面最大限度地解放勞動力;另一面使得産業優化升級,城市的就業壓力陡然增大。互聯網暢達的時代,廣袤鄉村成為化解這種危機的蓄水池。鄉村也可以就地實現現代化,不一定再需要那種依靠百萬人口級别的城市集約生産才能成就。通過四通八達的網絡、便捷支付和快捷物流,把各種資源激活起來,再進行優化匹配,進入新一輪的地理大開發,從而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會。
城市離不開鄉村。城市需要鄉村提供更加豐富和安全的食物。一直以來,它都是城市人口的關切。如今,已經有城裡人開始參與到鄉村生态、有機的綠色農業活動中。2008年成立的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便是成功一例,它讓農民與消費者主動連接,建立“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互助模式。城市消費者提前預付一年費用,支持農民合作組織,為城市消費者量身定制,提供當季健康、安全的生鮮農産品。同時,城市人也可以帶着孩子到鄉村參與農事體驗,知道食物來源,了解傳統農耕的文化知識,從而确立自己與土地、自然的關系。
鄉村基本沒被工業污染波及,很多鄉村具備非常優質的自然生态資源。清山秀水、藍天白雲的環境裡,飲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農家菜,吸的是負氧離子空氣,鄉村生态環境充分體現了生命綜合體的優勢。
同樣,鄉村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留傳承的豐富所在,承載着中華文明的記憶,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曆史。每逢傳統節日,鄉土文化活動繁多且精彩紛呈,它滿足了人們對精神世界的需求。這裡人居環境舒适,金厝邊銀鄉裡,鄰裡和睦,人情味濃郁,能滋養和修複人們的身與心。
而且,鄉村還将成為人才成長、儲備的生态空間。鄉村創業成本低,這裡提供了可以試錯重來的可能性。互聯網時代信息對稱覆蓋,隻要利用好這一時代優勢,擁有奇思妙想和文化創造力,鄉村與城市一樣能夠有所作為,它逐漸成為新一代年輕人創業起步的樂土。
時代的車輪飛速向前,當下的生活令人應接不暇。無論你是否以為然,是否置身鄉村,已經被裹挾其中,鄉村振興與每一位中國人同呼吸共命運,休戚與共。主動融入鄉村振興的曆史進程,匹夫有責。
對一個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當我梳理清楚了這些問題,中國廣袤農村大地上如火如荼開展的鄉村振興,便與我個人的生活與感情千絲萬縷地交織了起來,再落筆寫這部《鄉村造夢記》,便情感豐沛,自信滿滿,下筆如有神。
感恩時代,感恩生活,隻要真情投入,它就會讓你有個豐盛的收獲。
- 上一篇:沒有了
- 下一篇:煤油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