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創刊,報名釋義“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是目前世界上仍在發行的曆史最悠久的中文報紙。抗日戰争時期,《大公報》遷至重慶出版,由我國現代卓越的新聞工作者、無黨派愛國人士王芸生擔任總編輯。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赴重慶參加國共談判。8月29日,《大公報》發表了由王芸生親自撰寫的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我們高興,我們慶慰,我們謹以勝利中國言論界一份子的資格,敬表一些高興與慶慰之忱。”
在重慶,毛澤東同各界人士廣泛接觸。9月1日,在中蘇文化協會會長孫科、副會長邵力子為慶祝中蘇簽定友好同盟條約而舉行的盛大雞尾酒會上,毛澤東握着王芸生的手親切地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希望你們新聞界的朋友,多為和平宣傳。”9月5日,毛澤東、王若飛等在重慶紅岩村八路軍辦事處會見王芸生、孔昭恺、王文彬三人,征求對國事的意見,并留他們共進晚餐。
9月20日,《大公報》在李子壩報館設宴招待毛澤東和中共代表團。晚七時許,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應邀赴宴,賓主愉快暢談,祝願和談早日取得成果。毛澤東揮毫題寫了“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贈送給了《大公報》。席間,王芸生提起所謂共産黨“不要另起爐竈”的話,毛澤東笑笑回答說:“不是我們要另起爐竈,而是國民黨的爐竈裡不許我們造飯。”王芸生聽了說“多年寫社論沒有方針,今後有了。”
1948年9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決定電邀王芸生等參加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經過深思熟慮,王芸生對告知他這一消息的《大公報》專職社評委員、中共地下黨員李純青說:“甚願接受共産黨的領導,包括我本人和我所代表的大公報。”于是,王芸生指定在天津、重慶、香港的《大公報》人員到上海舉行會議,決定由香港《大公報》首先表态,逐步轉到公開擁護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徹底反對國民黨政權。
1949年5月,王芸生随軍進入上海,發表《大公報新生宣言》。1949年9月,王芸生作為全國新聞工作者代表之一,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王芸生擔任了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等。
來自:2022年6月20日 統戰新語